温政发〔2019〕18号《温州市人民政府 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温州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20-03-17 11:24:06

温州市人民政府 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温州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



温政发〔2019〕1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温州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温州市人民政府       丽水市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12日



温州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实施《浙江省大都市区建设行动计划》(浙委发〔2018〕78号),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温州都市区,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实现全省“两个高水平”目标,按照“四大建设”战略部署,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以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为重点,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目的,实施创新城市、开放城市、便捷城市、宜居城市、花园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时尚城市八大建设行动,构建“一主两副三轴四带”都市区空间格局,奋力建设我国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构建极具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温州都市区。

二、建设目标

对标长三角先进城市,围绕“百万人才、千万人口、万亿GDP”的奋斗目标,打造以国际时尚智造为特色的中国民营经济之都,建设中国时尚产业智造中心、世界华商综合发展交流中心、东南沿海医疗康养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浙南闽北区域中心城市。到2022年,都市区经济总量达到8000亿元左右,形成都市区、市域、城区3个“1小时交通圈”,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南大门”和对接闽台的“桥头堡”,温州都市区作为全省经济增长第三极地位得到夯实。到2035年,全面建成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闻名国际的开放之城、互联畅通的便捷之城、包容共享的宜居之城、绿色低碳的花园之城、安全高效的智慧之城、魅力幸福的人文之城和智造发达的时尚之城,跻身全国沿海城市先进行列。

三、总体格局

(一)优化都市区空间格局

1.构建“一主两副三轴四带”空间格局。温州都市区范围包括温州市域、丽水市青田县;核心区范围包括温州市区、乐清市、瑞安市、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龙港市,逐步实现核心区范围市域全覆盖。都市区以“环山、跨江、面海”为主要方向,构建“一主两副三轴四带”的总体空间格局。主中心以环大罗山区域为中心,北跨瓯江与永嘉瓯北、三江、黄田片一体化发展,南跨飞云江与瑞安一体化发展;主中心南北分别以乐清和平阳、苍南、龙港为有力两翼,打造支撑都市区发展的副中心;沿中部沿江发展轴、东部沿海发展轴、西部生态发展轴三条轴,聚力发展沿海先进智造产业带、环大罗山科创产业带、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瓯江山水诗路文化产业带四条产业带,提升都市区产业竞争力。

2.建设浙南闽北赣东都市圈。以温州都市区为核心,涵盖乐清湾区域,构建与台州、丽水紧密联动的温州都市圈。以甬台温城市群连绵带、金丽温城市群连绵带为重点,加强空港、海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联动,推进与台州、丽水、衢州、宁德、南平、上饶等周边地区节点城市的互联互通。以打造温台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为目标,以乐清湾区域统筹发展为重点,建立健全乐清、温岭、玉环为重点的温台合作交流机制,开展温台跨区域发展政策协同试点。以瓯江山水诗路和浙西南生态旅游带建设为契机,加强与丽水、衢州合作,共创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以推动都市圈生态环境协同共治、源头防治为重点,强化生态网络共建和环境联防联治,共建美丽都市圈。

(二)推进都市区协同发展

1.推进主中心一体化。优先打造中心城区核心区,加快“大拆大整”后城市空间全域谋划开发,推动功能性区块、标志性项目、地标性景观建设,打造最能体现温州核心竞争力的城市核心区。加快中心城区“向东面海”发展,深化瓯洞一体化,推进瓯江口和浙南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优化调整东部空间和功能布局。破除现有行政区划分割,统筹谋划和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公共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深化瓯江两岸和温瑞平原一体化,推动温州中心城区向南北扩展,加速都市区主中心一体化发展。

2.加快建设南北副中心。加快建设乐清副中心,统筹推进柳市新区(柳白新城)、经济开发区、滨海新区、乐清湾港区、雁荡山旅游区五大区块,统筹推进雁楠一体化和乐清湾建设,形成辐射环乐清湾城镇群的门户。培育发展南部副中心,推进鳌江流域一体化发展,聚力建设平阳滨海新兴产业园、龙港新城产业区等产业平台,建设美丽浙江南大门。以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为抓手,整合提升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推进南北副中心向心发展。

3.打造西部重要发展极。加快永嘉、文成、泰顺、青田县城建设,推动县城和中心镇联动发展,大力推进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差别化推进中心镇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小城镇发展,有序推进边远村镇整合集聚发展,建设各具特色小城镇。以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全力发展全域旅游、休闲度假、康养体育等重大产业项目,推动都市区生态功能板块后发崛起。

(三)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1.加快城市有机更新。高质量、高标准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加快市区3万亩的重点拆改区块“清零”,启动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实施市区新一轮安置提速行动。滚动实施中心城区工业企业三年搬迁改造计划,基本完成限制发展区范围工业企业搬迁,实现市区工业企业向平台集聚。推进海绵城市和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以中央绿轴、浙南科技城、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等合计79平方公里重点区域改造。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进市区道路综合整治,开展城市道路绿化亮化美化提升行动。

2.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平台。加大“两线三片”和17个区级重点区块开发及有机更新力度,高水平推进七都区块开发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经得起检验的传世精品之作。集中力量推进滨江商务区、中央绿轴、高铁新城、瓯海南部新区、东部综合交通枢纽、瓯江口新区、浙南产业集聚区滨海新区、瓯江北岸城市新区、温州北高铁枢纽建设,促进城市布局调整和功能提升。加速现代城市十五类功能要素配置的支撑性项目落地,建设20个都市区标志性建筑(街区),打响“大建大美”新名片。

3.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大力培育发展“四新经济”,实施城市经济新业态培育行动,市区新业态增加值年均增速15%。大力实施服务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制定实施中心城区楼宇经济发展规划,打造地标性的“楼宇群”“楼宇圈”。推进城市开发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城市经济体系。

四、重点任务

(一)创新城市建设行动

1.深化“两区”建设。锚定“两区”建设总目标,持续谋划一批功能性工程、高能级平台、支撑性项目,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兑现“两个健康”温州先行“41条意见”“80条新政”“146条清单”等系列政策,每年推动10项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促进“两个健康”先行区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非常之功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自创区八大专项行动,聚焦“一区五园”核心区建设,把自创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智能装备和生命健康创新中心。

2.培育壮大产业创新新动能。实施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五大战略新兴产业5000亿培育计划,争取研发水平达到全国先进。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加快“两区两中心”建设,到202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800亿元。围绕制造强市建设目标,加快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和数字化转型,推动世界级智能电气产业集群、千亿级时尚智造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强以乐清湾、瓯江口、洞头列岛等为重点的湾区保护和开发,大力发展湾区经济。

3.整合提升产业创新大平台。规划建设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构筑以浙南科技城和高教园区为实体边界的科创带和无形边界的产业带,打造接轨长三角的民营经济科技创新高地。实施温州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优化“3+13”产业平台布局(含青田经济开发区),推动“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创建,打造全省大湾区港产城湾一体化发展的样板。实施“百园万企”小微园示范引领工程,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载体大创新。集中开展“拓空间强保障”六大专项行动,确保完成“五未”土地清理6万亩以上。

4.聚力发展产业创新新要素。完善落实人才新政“40条”,打好“人才净流入攻坚战”,每年引进国家、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50名和创新型团队20个。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和规上企业科技创新“三清零”行动,推动“中国眼谷”等5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进入实质性运作。深化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落地建设国内外一流的大院名校10所以上。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率先开展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率先建立创新人才柔性服务、柔性取酬、柔性成果应用机制,筹建中国(温州)技术产权交易所,探索开展“投贷联动”。

(二)开放城市建设行动

5.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力建设世界(温州)华商综合试验区和浙江(青田)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高水平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积极创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加快融入全省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深化鹿城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探索市场采购进口模式,积极申报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融入全省世界级港口集群建设,强化与宁波舟山港、台州港、丽水青田港的业务协作,参与港航国际合作项目。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推进公共海外仓、境外服务站等布局,争取列入中欧班列节点城市。强化与港澳台经贸合作,深化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等重点经贸平台建设。

6.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以提升城市开放度、交通通达性和城市能级为抓手,强化“交通共联、平台共建、产业共兴、科创共用、开放共融、城市共进、民生共享、生态共保、制度共通、活动共办”,高水平高质量建设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以上海为主攻方向,以嘉定合作为突破口,实施融入长三角十大标志性工程,力争在重点领域合作、重大项目推进上实现率先突破。推进与上海嘉定等地共建“科创飞地”跨区域合作平台,与宁波共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台州共建温台民营经济协同发展高地,与宁德共建浙南闽北合作发展区,打造协同发展样板区。

7.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省级国际化营商环境试点工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突破各类要素流动壁垒。继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海外升级版,把为侨服务“全球通”、惠企政策“直通车”等打造成为我市国际化营商环境试点的特色品牌。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建成国内领先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压缩整体通关时间。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守信激励创新试点,擦亮信用温州金名片。常态化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推行政商交往“三清单一承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8.提升都市区国际化形象。高品质建设国际化社区,提升外籍人士在温州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推动教育、卫生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将温州肯恩大学打造成为中外合作办学典范,打响“留学温州”品牌。做好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友城结对,办好世界青年科学家(温州)峰会、“一带一路”世界温州人圆桌会议等活动。积极创建东亚文化之都,谋划打造中意文旅交流示范区,推动瓯越文化“走出去”。全力做好2022年亚运会足球、龙舟等赛事筹备,引入、举办一批高水平国际体育品牌赛事。

(三)便捷城市建设行动

9.打造综合高效的门户枢纽。规划建设铁路温州东站、机场综合交通中心、T3航站楼和第二跑道,构建多元立体的东部综合交通枢纽。推进温州北高铁枢纽规划建设,完善周边集疏运路网,谋划都市区南部综合交通枢纽。深度融入全省海港一体化发展,强基扩能推进温州港转型升级,建设成为辐射浙南闽北赣东区域的重要枢纽港和东南沿海极具影响力的国际邮轮港。以铁路、空港、海港枢纽为核心,建设高铁新城、临港经济区、临空经济区等交通枢纽经济区。

10.建设多向辐射的对外大通道。通过直通高铁、加密高速、提升航道等,着力增强都市区北向(沿海)、北向(融杭)、西向(沿瓯江)、西南向(沿飞云江)、南向(沿海)五大通道对外辐射能力,加强与台州、丽水、宁德等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成杭温高铁一期工程,规划建设甬台温福高铁、温武吉铁路,构建“521”高铁时空圈。建成甬台温高速复线、龙丽温高速,规划建设温义高速,提升区域辐射能力。谋划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延伸、瓯江高等级航道及江海联运等项目建设。

11.构建互联互通的内部交通网。建设“一环一绕九射”高速公路网、“七横七纵”快速路网和“八纵六横”干线公路网,着力形成都市区“1小时”骨干道路网。建成金丽温高速东延线,规划建设瑞平苍高速(南连)、泰苍高速、文青高速、乐永青高速,加密高速互通,打通枢纽节点,构建都市区多圈层快通达交通网。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探索实施穿城区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市政化改造。深入实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程,促进区域交通循环系统顺畅运行。高水平建设通乡(镇)、通景路网和旅游线路,打造“海陆空”立体的美丽经济交通走廊。

12.创建极具特色的公交都市。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构建以市域铁路、地铁、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社区巴士为微循环的公交体系,推进实现都市区公交一体化。规划建设地铁M1线、M2线和市域铁路S3线一期工程,加快建成市域铁路S2线。加快推进市域铁路城际联络线温州与丽水青田连接方案编制工作,和台州连接线规划建设工作。按照“最多换乘1次”要求,加快10条共200公里BRT成环成网建设,实现BRT网基本覆盖都市区公交核心客流走廊。

13.发展面向未来的智能交通。面向未来出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绿色能源汽车、共享汽车等,布局智慧高速公路、智能停车场、高效物流配送等绿色智能交通设施。加强与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阿里巴巴等合作,积极应用5G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培育和发展智慧交通。依托国家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发展智慧物流产业。

(四)宜居城市建设行动

14.提升都市区人口吸纳能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大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推进力度,推动未落户城镇的常住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开展整村连片成网改造,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住房产品设计和建设品质。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提升都市区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推行都市区市民卡、医保卡、健康卡、交通卡“一卡通”。

15.打造浙南闽北赣东教育高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力度,教育质量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温州世界外国语学校、温州慧中公学、乐清市荆山公学等区域标杆性教育项目建设,创办一批优质品牌学校。巩固提升全省三大高等教育中心城市地位,支持温州医科大学争创“双一流”、温州大学建设省重点高校,扎实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升高校服务地方能力。

16.建设区域医疗康养中心。打造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龙头的医疗服务集群,高质量完成“县县建成医共体”和“县县办好医共体”两个核心目标,到2022年全市千人床位数达6张。实施健康温州战略,实现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其中市辖区达到全国中心城市健康整体水平。深化国家运动健康城市建设,加快建成温州奥体中心、瓯海龙舟运动基地等重大体育设施。

17.建立便捷生活服务圈。高标准开展未来社区建设,到2022培育建设10个左右省级未来社区试点。构建步行15分钟可达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圈,优化配置幼儿园、中小学校、社区医院、菜场超市、银行网点、邻里中心等场所。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以水为脉构建城市慢行休闲系统,构建中心城区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到2022年每万人健身步道达2公里以上。深入实施“厕所革命”,全面提升公厕建设服务品质。建设老幼友好型城市社区。

18.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城市日常运行管理,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构建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加强区域重大交通、市政、生态以及应急救灾廊道管控,抓好区域防洪排涝、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智慧消防”建设,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开展全域精神文明创建,高水平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

(五)花园城市建设行动

19.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城市生态修复,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从源头上系统开展流域、湾区、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加强各类环境污染监管,强化区域协同保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等创建,推进泰顺、文成争创全省大花园示范区,高标准建设洞头海岛公园,力争全市80%以上县(市、区)建成省级以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深化国家低碳城市建设,推行低碳节能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广垃圾分类。

20.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建设。发挥国家气候标志品牌效应,推进环大罗山-三垟湿地公园、东海滨海带、瓯江-塘河城市生命带建设,着力打造长三角生态福地。巩固温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到2022年全市1/3以上的县(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实现各县(市、区)省级湿地公园或森林公园全覆盖。深化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按照“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百米见园”要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公园城市”,到2022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

21.打造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城市。锚定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目标,实施“五十百千”战略,提升旅游功能及服务国际化水平。加大4A、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力度,推进文成刘伯温故里、永嘉楠溪江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泰顺廊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实施城市旅游化改造,把旅游元素、景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建成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5个。深化建设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聚焦打造十一个“生态休闲重点区块”,打造中国生态休闲产业创新区。

22.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实施美丽城镇建设“五大行动”,到2022年全市30个左右小镇达到省级美丽城镇建设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升级工程,至2022年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100条,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2700个。全面实施千村景区化创建、万亩美丽田园建设行动,至2022年创成A级景区村1000个以上,建设美丽田园20万亩,形成的美丽乡村样板。

(六)智慧城市建设行动

23.建设高速泛在信息基础设施网。实施光网城市战略,推进骨干网扩容升级和接入网光化改造,拓宽城市互联网出口带宽,到2022年城域出口带宽达到15T。全面完成信息基础网络IPv6升级改造,推进5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实现主城区、县城、重点乡镇5G信号全覆盖。加快浙江云谷磐石云数据中心、移动浙南云计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电信、移动、联通云计算中心改造扩容。

24.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按照全市“一盘棋、一张网、一体化”理念,统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城市大脑、数字政府建设“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建设“城市大脑”数字化基础、标准规范、技术产业三大支撑体系,编制并实施温州市政府数字化转型应用体系规划、政务大数据治理体系规划、智慧城市物联网建设方案,加快建设 “城市大脑”通用平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为引领,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加快“城市大脑”在交通、平安、城管、经济、健康、环保、文旅和未来社区应用,到2022年“城市大脑”应用成效显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精准服务迈上新台阶。

25.打造“移动办事办公之城”。推进市大数据中心建设,搭建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到2022年95%以上的市级业务系统接入“一窗受理”平台、90%以上的民生事项实现“一证办理”。推动线下业务与线上平台的无缝融合,推进民生领域网上公共服务应用开发,到2022年事件办理结果网上可查可办率达95%以上。围绕打造“掌上办事、掌上办公”两个目标,滚动实施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示范性的“示范应用项目”。

(七)人文城市建设行动

26.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强江心屿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推进五马街、蝉街等沿线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抓好南怀瑾书院等文化地标建设,塑造城市文化气质。挖掘梳理温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推进泰顺廊桥、雁荡山-楠溪江、苍南矾矿、青田石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做强瓯绣、石雕等历史经典文化产业,打响“戏曲故里、歌舞之都、书画名城、百工之乡”特色文化品牌。

27.传承发展“义利并举”温州文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挖掘叶适、孙诒让等历史名人的文化价值,使永嘉学派的精神要义与新时代温州的社会发展形成互动。提升永嘉学派“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让“义利并举”文化成为温州都市区的城市精神。站在文明传承发展的历史视角,以“义利并举”文化推进“温州模式”再出发,成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的鲜明特征和温州企业家核心精神。

28.建设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聚焦瓯越文化特色,构筑“一江两线五脉八地”的瓯江山水诗路空间格局,重点实施76个重大文旅融合项目,打响中国山水诗发祥地。高规格举办国际山水诗论坛等文化活动,建设江心屿“中国诗之岛”,让温州成为诗歌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培育发展千亿文化产业,建设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等文化产业园区、文创街区,谋划温瑞塘河文化产业集聚区,打造浙南闽北赣东区域文创中心。

29.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加快温州美术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高水平实现市有五馆、县有四馆、乡镇(街道)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目标,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支持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互联互通。创新市艺术节、市民文化节、全民阅读节等活动,筑牢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书香社会”“墨香温州”。

(八)时尚城市建设行动

30.推进传统产业时尚化。围绕培育千亿时尚产业集群,推动服装、鞋革、眼镜等向中高端发展,提升我市时尚产业创新设计水平,培育年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时尚品牌骨干企业10家以上。做优做强温州时尚智造设计中心,支持企业创建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设计载体,建设提升时尚创新设计基地10个左右,培育工业设计中心100个左右。精心打造温州时尚走廊,建设瓯海时尚、鹿城鞋艺等时尚特色小镇,培育时尚产业“众创空间”。

31.打造东南沿海重要商贸城市。依托口岸开放优势,谋划布局10大进口平台,推动消费品、大宗商品、先进技术装备等进口商品和服务升级,争取获批温州综合保税区,并支持新业态在区内发展,加快浙南闽北赣东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优化商业设施布局,做好市域铁路S1、S2线站点综合开发,培育建设10个具有区域影响力智慧化商圈,高品质打造10条具有区域标志性步行街区,争创国家商贸中心城市。建设永不落幕的时尚会展,办好浙江(温州)轻工产品博览会暨国际时尚消费博览会、浙江(温州)进口消费品博览会、世界华侨进口商品博览会暨进口葡萄酒交易会等政府主办展,提升区域国际知名度。

32.大力培育“月光”经济。聚焦一江(瓯江)、一河(塘河)、一湖(环太鹤湖)、一岛(江心屿)、一路(瓯海大道)、一街区(五马历史街区)等关键节点,高品质建设“不夜瓯江”“江心屿诗岛”“月色塘河”等月光经济标志性项目,打造月光经济休闲街区和产业带。做好城市夜间灯光景观设计,多方位刺激休闲消费,塑造24小时“不打烊”生活圈,打响“月光经济”旅游品牌,打造“不夜温州”。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温州都市区建设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跨区域重大问题,确保都市区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完善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城市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各地要切实履行属地职责,市直有关单位要加强指导服务,形成强大合力。

(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都市区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提升都市区要素资源统筹配置能力。优化市、区两级财政管理体制和分配格局,提高市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能力。逐步推进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积极探索跨行政区新型协调管理机制。加大民营经济参与都市区建设与运营支持保障力度。

(三)加大政策支持。围绕支持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研究制定人才、户籍、土地、用海、财政、金融、价格、环境容量等专项支持政策。聚焦聚力都市区重点平台建设,引导要素资源向平台集聚配置。加大都市区招引人才支持力度,强化在子女入学、家属就业、人才住房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提升规划水平。建立完善以都市区行动方案为指导,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完整规划体系。抓好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动人口有序集疏、产业合理集聚、空间高效集约。借鉴国内外大都市先进规划理念和方法,提升都市区设计建设管理水平。

(五)加强考核督查。将都市区建设重点任务分工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完善都市区建设发展和规划实施的科学评价体系。鼓励社会公众共同参与都市区建设。

附件:1.温州都市区(核心区)近期建设目标体系.doc

2.温州都市区建设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名单.doc









jackpotjoy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rule/81325.html

本文关键词: 温州市